瞧 又一波外资药企开始“卖卖卖”了

福利云视频 https://www.99yw.cc

  我们先来看一组信息。

  去年8月,勃林格殷格翰把几款呼吸线产品在中国的推广权卖给了北京博瑞霖,前者依然是这几款产品的拥有者和生产者。

  今年3月,罗氏将旗下两大肿瘤药产品希罗达和特罗凯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推广权“授予”百洋医药。前几天,又将另一款肿瘤靶向药物佐博伏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推广权“授予”科州药业 。

  6月底,海森药业完成了对武田在心血管和代谢领域的五个产品的交易,交易总额为3.22亿美元,前者为去年更成立的一家国有资产控制的公司。有媒体定性,这是首个国有企业收购跨国企业产品的案例。

  同月,礼来把希爱力(与伟哥相同药效)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权利卖给了一家意大利制药企业。

  在“货架”上摆着的还有萌蒂制药在中国区的业务,交易价格可能超过十亿美元。安斯泰来去年就把泌尿线的几款产品卖给了百洋制药,剩下的产品据传也不是非卖品了。

  这些信息有一个共性,卖方均是各个领域的全球前十,虽然并不想得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外资药企开始“逃离”中国市场,但的确往前退哪怕三年,这些药企还都处在买方的位置上。

  出售的理由也有几个共性,最主要的是集采。国内药企本来就有仿制药“后发制人”的优势,再加上在原材料价格、生产制造、人员成本、流通上的优势,已经把整个集采的标准拉到了降幅至少要超过七成。都不需要太多思考,外企几乎没什么中标机会,从结果上也能看出,重要的领域都被国内药企占领。

  第二个是战略布局变化,有的大药企并不是“卖”出单款业绩受冲击的药,而是整体出售,严格意义上理解,就是撤出中国市场了。当然,并没有外企出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公开的理由基本都是受市场冲击较大。

  第三个是价格诱人,虽然上边几个例子并没有在这点上有过多的表现,但在与我们跟众多外资药企的沟通中,经常会听到一个现象:中国药企太有钱了!

  第四个就相对复杂了,近几年在国内市场上有具体业务的外资药企,需要重新去考量如何基于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去发展自己的业务。如果之前“坑点”过多,那就没必要硬撑着。

  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卖”的节奏之后应该会更快,因为目前只停留在大药企,还有众多生存能力更差的小药企在挣扎。

  这是好事吗?不太好回答。从整个行业来看,这是好事,因为卖方虽然是大药企,但被出售的基本都是在国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的品种,几个被整体出售的也都存在着行业皆知的大问题。更像是优胜劣汰,这跟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水土不服”是两个事。

  反映出来一个直接问题,以医保和集采为基础的整个医疗体系,风向在剧烈变化。作为一个药企,你如果无法切实地降低药价,给社会和广大民众创造价值,不论你是中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竞争在急剧加大,谁都无法像之前那样“舒服”地活着。

  这几年整个资本的介入,以及政策的倾斜,使得国内企业有了不少筹码去补齐技术和品种,提高效率。不管是通过收购,还是自研,其结果很明确,不少原来被外国产品占据的赛道,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基于本土市场的优势,基于产业链的协作,中国企业的确更适应集采的逻辑。这不是“护犊子”,是真实在发生的事。

  那么外资药企还有机会吗?其实特别大,并不是所有外企表现都不好。包括阿斯利康,甚至是上边提到的礼来,不出意外,中国市场都会成为其最大的市场之一。核心的经营思路有明显不同,就是提高市场权重,发挥外资药企在全球资源的协调能力,用中国公司的本土化打法去攻打众多的“空白市场”。比如,阿斯利康之后要在中国市场落地200款产品,这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它自己的,更多的是它从需求端反推,在全球找来的解决方案。

  毕竟集采和医保的着力点在存量市场上,而随着中国政府在全民健康上的重视,空白市场非常之大。你老惦记着跟国内公司抢存量,那你只能败给“中国制造”了。

  总之,整个市场在进化,政策导向下所形成的市场定位和分工,才是未来整个链条产生效率的基础。外企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自己找不到,也可以跟中国企业合作啊。

  在这几年最热门的PD-1(抗癌药)上不就是这样,礼来、诺华分别跟信达和百济产生合作,前两者相当于“放弃”了中国市场,换来了两家公司在国外的权益。交易本身的价值很难界定,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肯定是确定了,这本质上也是共赢嘛!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