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后无人能超越的书法大家赵子昂

01分类目录 http://www.01mulu.com

赵子昂出生于皇族后裔,他是秦王德芳的后人,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到了赵子昂这一代,家族已经完全没落,幼年的赵子昂读书极为勤奋加之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很快便有才名。

在书法上,传说张子昂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临摹了500遍,所以从书法的勤奋程度以及天分上面,赵子昂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所以他能够“日书三万字”,才名冠绝天下。

赵子昂在楷书上能够比肩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在经历了宋四家的巅峰之后,还能够比肩于唐人,赵子昂确实有着非凡的才能。

赵子昂诸体皆擅,但是他的书法地位最高的却是他的小楷与行书。

在书法史上小楷书法有着诸多的流派,初学者倘若不能完全搞明白,学习小楷可能会越学越糊涂。

从钟繇“变隶为楷”开始,小楷书法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钟繇为代表的小楷乃是“古拙”一路,其中著有成就的要属王羲之、王宠、傅山等人,其余不足观。

此外,王献之在小楷的体势与用笔上进行变革,成就了另一派的“妍美书风”,在此风格的基础上甚有成就的只有一个文徵明而已,再加上半个丰坊。

最后一种是以唐人写经为主的小楷风貌,这一派貌取法与南朝书风,以智永的楷书为依准,形成了一种大唐的独特气势。

最后一种,也最宜初学者参考学习,且能终身受益的要属赵子昂了。他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元朝“复古”的大旗,在小楷上他学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宋诸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

赵子昂的小楷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是一个全才,在书法上纵横古今,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宗立派,在诗文方面他被誉为“元人冠冕”,此外,在考古、金石、音律等等方面都卓有建树。

赵子昂平生小楷的经典之作乃是这件《闲邪公家传》,也许你知道他的《汲黯传》和《道德经》,而这件《闲邪公家传》是赵子昂平生小楷的极品之一,也是他书法成熟的代表作。

这件《闲邪公家传》也是他唯一一件署名为“臣”的作品,可见此作乃是写给皇帝的,我们反观历史上所有写给皇家的作品当中,没有不是极品的,比如北魏的《元氏墓志》,比如写给唐太宗的《九成宫》,比如写给玉真公主的《灵飞经》等等……

这件《闲邪公家传》笔笔精雅,法度严谨,且在用笔上极为丰富,结构又端雅无双,后人学习此作,能更好地体会历代笔法精要,将这件作品融会贯通,你就基本能看懂晋人与唐人的小楷。

《闲邪公家传》是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流传于世的小楷“极品”之一。全文70行,1200余字,记述传主生平事迹,对了解元初社会状况,具有颇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本书法精美,应是赵氏至大年间所书,与《昆山州淮云院记》同时,此时的赵书以瘦硬为主,布局较为疏朗,与大德年间的丰腴有很大的不同。

赵孟頫与《闲邪公家传》

癸未岁春四月,老友胡君作群来访,以其家传墨宝《闲邪公家传》(以下简称《家传》)法帖见示。余素酷爱孟頫楷书,尤其是他的小楷。数年前偶得孟頫晚年所书《汉汲黯传》,反复临摹,获益匪浅。今见此帖,久久把玩、欣赏,爱不释手。胡君言其欲将此失而复得、四代珍藏七十余载的镇家之宝公开出版,惠及世人,余甚赞许。胡君嘱余为之运筹,并写一前言,余欣然应允。斟酌再三,题为《赵孟頫与〈闲邪公家传〉初探》。

其所以名为“初探”者,盖因《家传》自其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前后,经赵孟頫书写问世,流传至今,迄已近七百年。其间,历经几多风雨几多沧桑。《家传》是如何流传于后世的?它又是如何从普通百姓的手中流入贵族之家,又由贵族之家流入宫廷的呢?如今,《家传》又由百姓(胡君)之家付梓,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家传》一书的流转过程,充满了轶闻趣事,有的有据可考,有的则只能凭推断,故名之曰:“初探”。后人必将会有所发现,有所补正,继之为“再探”或“三探”,或未可知。

1

赵孟頫生平与事绩

赵孟頫为元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书法作品无论篆隶楷行草,无不冠绝古今,时人誉之为“超宋迈唐,直接右军”。得其书者,无不珍藏,视为至宝。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横跨两个朝代,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甲寅人、水晶宫道人。时人或因其居第、或因其仕职封赠称之为赵吴兴、赵欧波、赵承旨、赵荣禄、赵文敏等。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其四世祖赵伯圭受赐居湖州,故孟頫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系宋宗室后裔,为宋开国君、赵匡胤之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其父赵与(1223~1265年),南宋末曾官至户部侍郎,浙西安抚使,英年早逝。孟頫幼孤,赖其母丘夫人抚养成人。孟頫自幼聪敏过人,三岁习书,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其至友戴表元《松雪斋全集·序》云:“子昂未弱冠,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

年幼时,其母丘夫人望其发愤力学,成就祖业。据《赵文敏公行状》载:其父死后,母丘夫人劝其努力致学,说你自幼丧父,如不自强于学问,终不能成才,我们这一辈也就无希望了。语罢,泪流沾襟。由是,孟頫刻苦自励,致力于学,昼夜不休,因而学业日有所进,且以父荫,年十四岁,便“试中国子监,注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

宋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亡,元朝一统天下。孟頫隐居乡里,习书画,吟诗赋,致力于学。孟頫时年二十六岁,以博学多闻、才艺超群,闻于乡里,又常与当地文人逸士相往还,与钱选等并称“吴兴八俊”。其间,曾结识原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夹谷之奇,诗文往来,相交甚笃。后夹谷之奇升任吏部郎中,力荐孟頫出任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由于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加之汉族士子地位卑下,不受重视,孟頫无意出山为仕。孟頫友人中有名为管仲者,知孟頫学识渊博,气度非凡,“以为其必显贵”,遂将其女管道许配孟頫为妻。道升,字仲姬,幼年聪敏过人,才艺超群。擅词章、墨竹,意清绝。孟頫《松雪斋集》云:“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董其昌《容台集》称:“管夫人书牍行楷与欧波公殆不可辨异同,卫夫人后无俦。”

元世祖忽必烈继承皇位以后,实行吏治改革,力排众议,摒除歧见,任用汉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孟頫时年三十三岁。世祖忽必烈派行台御史程钜夫赴江南搜访人才,孟頫等二十余人被选中。据《赵文敏公行状》云:“行台治书侍御史程公钜夫奉诏搜访江南遗佚,得二十余人,公居首选。”孟頫于次年(1287年)春至大都,入宫觐见世祖忽必烈。据《元史·赵孟頫传》载: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有朝臣晋言:孟頫乃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孟頫初至京都,受到皇帝的青睐,江南一介布衣,官职累迁,不免有些春风得意,大有一展宏图之势。其诗《初至都下事》云:“海上春风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不数年,历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官职五品。后迁升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官至四品。

孟頫居京期间,不甘职务“闲职”,积极参与政事,且年轻气盛,敢于立言直谏。据元史《赵孟頫传》载:一日忽必烈召集百官于刑部议法。众朝臣认定:贪赃满至元钞二百贯者该判死罪。孟頫反对以钞票作为断人命案的依据,说:“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今二十余年间,轻重相去至数十倍,改中统为至元。又二十年后,至元必复如中统,使民计钞抵法,疑于太重。”时有朝臣认为孟頫初从南方来,就议论国法不是,当场指责他想要阻止至元钞的流通。孟頫据理反驳说:“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不贬值),岂有此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陵,可乎?”驳得其人无言以对。

这一时期,孟頫居京,侍奉朝廷,虽官职累迁,仕途亨通,但他的心情却是抑郁矛盾的。一则,因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凄凉孤处,不免屡生乡愁;另则,作为赵宋后裔,虽为世祖所信赖,但终不免屡遭蒙族朝臣之妒恨,因而时常产生误入仕途、身陷尘网之感。他在《罪出》一诗中自比笼中之鸟,自谴自责:“谁令坠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又说:“病妻抱弱子,恸去万里道。骨肉生离别,丘壑缺拜扫。愁海无一语,目断南云杳。哭从悲风来,如何诉穷昊。”其心境之悲凉,溢于诗中。久居朝中,人事扰攘,他羡慕退隐乡居的闲适恬淡生活,这可从他致友人鲜于枢的诗中窥见一斑。他赞美鲜于枢:“脱身轩冕场,筑居西湖滨。开轩弄玉琴,临池书练裙。”同时叹惋自身:“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孟頫年三十九岁,迁四品朝列大夫。自念久在帝侧,必为人所忌恨,所以力请外补。是年六月,获皇上恩准,离京师赴济南任上,“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他独立处理政务,随事决遣,官事渐轻。公务之余,留心典籍,致力于文字书法,书艺大进。《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载云:“适至元壬辰正月,蒙恩进阶朝列大夫,出守济南同知,始以公事之暇,得肆于文字间。

于是留心典籍,随所好而读之,书司马相如、扬雄等汉晋七赋,供赵雍(赵孟頫之子)临池学书用。”1295年,元成宗铁穆尔继皇位,改元元贞。铁穆尔召孟頫赴京修《世祖实录》,孟頫抵京,将入史院,便以病固辞,返归江南故里。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出任浙江等处儒学提举。自大德四年至至大三年,孟頫居乡十余年,习书作画,笔力日臻成熟,为其书艺鼎盛时期。是时曾书《参同契卷》,千余言,无一滞笔,宽和流利,有轻裘缓带之风。

1310年9月,应皇帝之召,拜别江南故里,携眷北上京师赴任。一路乘舟,沿运河北上。访亲会友,饱览风光。至大四年(1311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登上皇位,是为仁宗。孟頫时年五十九岁,侍奉左右,朝夕与共,深受皇帝宠爱。同年五月迁集贤侍讲学士,管夫人被封为吴兴郡夫人。延三年(1316年),孟頫进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管夫人获赠魏国夫人。孟頫成为汉人朝臣中官职最高的官员。

延六年(1319年),管夫人疾作,孟頫护送妻子离京返乡。舟行至临清,管夫人病逝。孟頫父子护灵柩还吴兴。孟頫在致僧人中峰明本的信中,痛陈丧妻之哀:“侍者孟頫得旨南还,何图妻病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途三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其状至惨。哀至治二年,孟頫时年六十九岁。该年六月十六日,孟頫于吴兴家中,日间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安然离去。九月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

赵孟頫终其一生,虽在仕元汉人学子中职位显赫,官居一品,但影响深远的不是其官职或政绩,而是其书画艺术:“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于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万字。”(马宗霍《书林纪事》)他以卓越才智,倾毕生之力,孜孜于艺术,借鉴古人,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终于成为我国书法史上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的人物。

孟頫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不仅书画冠绝时流,诗亦称绝,而且旁通音律、佛老之学,精篆刻,擅鉴定古器物。尤其书法,诸体皆精,篆、隶、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好评如潮。孟頫同时代的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元杨载《翰林学士赵公状》云:“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孟頫至友鲜于枢称赞“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为子昂诸书第一”。《赵文敏公行状》云:“(人)或得其书,不啻拱璧,尺牍亦藏去为荣。手写释、道书,散之名山甚众。

天竺国在西徼数万里外,其高僧亦知公为中国贤者,且宝其书。”赵孟頫不仅在书法实践方面,堪称楷模,在书法理论方面也多有建树。南宋末年,书坛盛行趋逐权贵之风,只要权重名高,随意点化,即被视为墨宝,书法艺术发展至此,已渐趋衰微。元初,赵孟頫、鲜于枢等,冲破当时“宋四家”的清规戒律,排除书坛沉沦靡废之风,倡导“师法晋唐”,以钟繇、二王为楷模,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为元代“复古派”的旗手。在书法创作上,孟頫倡导学书应熟知“用笔之意”,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因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他流传于世的书作,无不规旋矩折,动止合度。尤其是小楷,堪称绝伦。

2

闲邪公其人其事

闲字,门内有木,本义为木栏、遮蔽物等。闲邪公以“闲邪”二字作为其斋名,意在避邪防贪。如《家传》云:“尝名斋曰闲邪。或求为吏,以东坡、颍滨二先生手书奏议三千册为献,公曰:‘赂可受乎?’”买官者竟以东坡三千手稿作为贿赂,闲邪公毅然拒之,说:“难道贿赂可以接受吗?”闲邪公不仅拒不受此厚礼,而且警告其子弟:“凡物之罕见者,我独有之,必有奇祸。”闲邪公何许人?公姓李,名秉彝,字仲常,大都通州潞县(今北京通县)人。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享年六十五岁。其祖上历代为农,至李(字国宝)出仕金朝,为怀远大将军。

李秉彝自幼聪颖过人,“七岁读书,日千言,十岁能习古篆隶”(《新元史·李秉彝传》)。年二十余,出仕元朝,初“致公狎曹”,为操笔小吏。后得粘合(元初曾任右丞相)之力,官职累迁。先迁都事之职,复迁员外郎。中统壬戌(1262年)升任中兴(今湖北江陵)等行省郎中、都提举漕运使、陕西按察副使等职。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任江州路(今江西九江)总管。

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通议两浙运转使,兼工部尚书等职。其生平事迹在《新元史》中大都有所记载。如《新元史·李秉彝传》载云:“(李秉彝)说重山(粘合)曰:‘金亡,人材无所附丽。天下初定,宜拔其尤者,为朝廷用。’重山韪其言,首聘王磐授子弟经。于是士大夫相继登重山之门参议。”此段史料无疑出自周驰所撰《家传》。再如《家传》云:“己未(1259年)世祖以潜藩伐宋,公从渡江,将士入鄂州(武昌)孟頫少保家,争取金帛,公独收书万卷以还。

中原兵火后,人家少藏书,至是,远近学者诣公借读,无虚日,文风渐起。”此一史料与《新元史》元世祖忽必烈传所载史实完全符合。己未年,忽必烈率大军南行伐宋,八月十五日渡过淮河,二十日进入大胜关,宋守军尽皆南逃。元军九月初到达长江边,命朱鲁花赤、张文谦等人搜集舟船,准备渡江。九月四日黎明时分,命令将帅扬帆击鼓,三路同时出发,与宋军交战,杀死、俘虏宋军众多,直达长江南岸。九月九日包围鄂城。宋丞相贾似道向元军乞和,答应称臣纳币。忽必烈允和,遂班师回大都。当时李秉彝随军进入鄂城,得书万卷以还。

元朝初年,因兵患频仍,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李秉彝任职行省郎中期间,曾四处巡行,体察民情,赈灾济民。中统壬戌,“时浑都罕甫平民艰食。公奉旨赈恤,玉门以东全活者无数”。庚午(1270年)秋,“中原蝗,公衔命往捕,有不尽心,听以军法从事”。1271年京师饥馑,李秉彝建议,开仓济民,皇帝应允。1272年,鱼儿泊发生饥荒,李秉彝奉命救灾。作为都提漕运使,“御河数千里,不半载,响百万石”。

3

《家传》成书的年代及其他

此《家传》究竟出于何时?孟頫系年资料中没有记载。据(《快雪堂法帖》介绍)考证:“从风格看,属孟頫五十岁左右时的作品。”以鄙人拙见,当晚于此时。

《家传》系孟頫与周驰合作之产物。周驰撰稿,孟頫题写。周驰何许人?据《道园学古录》载:周驰,字景远,聊城人,善作大书,官至行台监察御史。孟頫何时与周驰相识相遇,何时有过合作,应该是判定《家传》何时成书的重要依据。

据《竹慈庵金石录》载: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正月,孟頫与周驰合作完成《常熟知州卢侯生祠记》,周驰撰文,孟頫正书并篆额,是年,孟頫五十六岁。次年,即武宗至大三年九月,孟頫奉旨赴京上任,乘舟沿运河北上,九月二十八日,恰逢周驰新任行台监察御史,自京都来。老友于济州邂逅相遇,酌酒于驿亭,开怀畅饮。孟頫将其重题所临摹之《兰亭帖》(定武本)赠周驰。孟孟孟在济州滞留两日。此时向孟頫求字的人很多,“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狎集,殊不可当”。孟頫于九月二十九日离开时,竟不得不“急登舟解缆,乃得休”,可见当时向孟頫求字的人之多。众人可以向孟頫求字,而周驰作为挚友,要求孟頫书写《家传》,两人再次合作是完全可能的。

孟頫存世的小楷作品,较著名的有《过秦论》(1296年)、《洛神赋》(1297年)、《黄庭经》(1312年)、《道德经》(1320年)、《汉汲黯传》(1320年)、《参同契卷》(1310年)等。其中《过秦论》、《洛神赋》为赵孟頫四十四岁左右时的作品。《道德经》、《汉汲黯传》则为其晚年(六十七岁)时的作品。只有《参同契卷》为其五十七岁时的作品。就《家传》的风格和写作年代来看,它与《参同契卷》当在同一时期。至大三年,孟頫时年五十七岁,曾书小楷《参同契卷》。此时,孟頫追逐二王,博采众家,笔力日臻成熟,所书小楷,出神入化,达于最佳状态。

《佩文斋书画谱》评赵孟頫《参同契卷》云:“子昂楷书《参同契》一卷,书法宽和流利,不甚庄丽,有轻裘缓带之风,而从首迄终,无一惰笔……纯熟至极,几于化矣。”顾仲英云:“《参同契卷》终七千余言,而无一滞笔也。书法本师二王,出入北海,如老将用兵,奇正沓出,尽皆神妙。”纵观《家传》法帖,千二百余字,一气呵成,笔意流动,深藏不露。点画精妙,备极楷则。所谓“颜筋柳骨,银钩铁笔”,寓妍媚于遒劲,肥瘦得中,笔画圆润飘逸,真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令人百看不厌,堪称神品。其笔法之纯熟流畅,与《参同契卷》如出一辄。

《家传》确系孟頫小楷精品之一。就其用笔来看,笔法俊爽奇逸,笔势挺劲,笔触坚实,收笔或顿锋回护,或潇洒出锋,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就其结字来看,多取方正之意,杂以纵向或横向的展拓,结合笔法的收放、聚散,字势遒劲而生动。就其通篇布局来看,轻重相间,疏实相生,令人叹为观止。初学小楷者,当从此入手,反复临写,并注意体会作者在用笔和结体方面的独到之处,久而久之,必有所成。

4

《家传》的流布、传播与收藏

《闲邪公家传》法帖是孟頫流传于世的小楷“极品”之一。全文七十行,一千二百多字,不仅是书法范本,而且记述传主生平事迹,对于了解元初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帖在孟頫系年资料中无记载,既无撰写年月,也无刻石时间。他究竟何时撰写?何时摹勒上石成为法帖?是原迹还是翻刻上石?如此等等,为探索和研究留下了空间。

《家传》现在的拓本始见于明末清初之《快雪堂法帖》。该法帖从王羲之至赵孟頫,共辑选二十一家七十九帖,共分五卷,《家传》是其中之一。为“涿州冯铨选辑,宛陵刘光摹刻”。无刻石年月,但从王献之《洛神赋》后有崇祯十四年(1641年)冯铨跋来看,“摹刻时间或开始于此后不久”。冯铨何许人也?据(《快雪堂法帖》介绍)考证:冯铨(1595~1672年),字振鹭,号鹿庵,涿州人。明清两朝都曾官居高位,明万历进士,天启中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与魏忠贤相勾结被罢官。入清,官至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

从《快雪堂》上石的帖来看,冯铨确实收藏了不少大书法家的真迹,其中有很多是直接从真迹上勾摹出来的。加之刻手刘光(字雨若,安徽宣城人)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刻帖专家,铁笔传神。《快雪堂》选刻俱精,评价在董其昌《戏鸿堂帖》和乾隆御刻的《三希堂帖》之上。而孟頫《家传》墨迹上石,完全传达了孟頫小楷笔法之神髓。

《快雪堂法帖》系冯氏刻于原郡涿州,后因子孙不能守,质于州库。州牧福建人黄可润购之运回福建。后来,福建总督杨景素又将此帖购得,进奉内府,时在乾隆己亥年(1779年)。乾隆皇帝为之建快雪堂于北海北岸,并作《快雪堂记》以记之。

这样,《快雪堂》法帖,包括《家传》便有了三种拓本流传于世。一曰“涿拓”,即《快雪堂法帖》未入内务府之前,也就是乾隆己亥之前;二曰“建拓”,即乾隆皇帝建快雪堂于北海之后;三曰“内拓”。三者之中以“涿拓”最早,最为名贵,字迹清晰,毫无漫漶、损伤之痕。胡君所藏之《家传》,就其字迹之清晰、笔画之完好无损,当属“涿拓”无疑。

值得玩味的是,《家传》由1310年前后成书问世,至1641年前后摹勒上石,近三百五十年间,其墨迹或拓版藏于何处,又是如何落到了冯铨手中的呢?

就内容来看,周驰为李秉彝所书之《家传》当属墓志一类。记载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以书家重镇赵孟頫之声名,李秉彝官职之显赫,加之当时树碑立传之风甚炽,其后人当将此《家传》摹勒上石,树碑立传,传诸后世。此乃推论。不过《家传》即使当时确已摹勒上石,但历经元末明初之兵燹连年,加之汉人仇视“元奸”,其碑石恐已荡然无存,且无拓本存世。现在可以肯定是《家传》的墨迹确实保留下来了,并且流入冯铨之手。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家传》法帖,系胡君家藏的珍宝,近百年来,四代传承,充满周折。据胡君讲:其家乡徽州婺源县是宋朝大儒朱熹的诞生地,文风鼎盛,到处飘着墨香。其曾祖父仲文公为清末举人,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一生藏书甚丰,尤喜收藏书画,临终时,将其珍藏之书画一一分赠子孙。胡君父亲得到的便是这本明拓赵孟頫小楷《家传》。

胡君父亲得此遗赠,视若珍宝,日夕临摹观赏,总是随身携带,不离左右。后来,他随族中长者在西安经营茶叶生意,适逢蒋、阎、冯中原大战,兵荒马乱中将此帖丢失。不知怎的,此帖落入蒋介石军官陈平裘手中。他于1930年获得此帖后题道:有此(指《家传》)若拜小诸侯。并注明:讨伐阎冯役及军次关中得此帖。更为巧合的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胡君父亲在南京逛夫子庙古玩店时,在一些古玩物精品中,竟无意中发现了这本遗失多年的字帖。

此帖失而复得,完璧归赵,全家大喜过望。1946年,胡君父亲去台湾基隆金矿工作,把此帖给长子胡君贻作为练习小楷的范本。君贻对此帖也是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后来,他在由基隆赴台北读书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关入兵营。他冒生命危险,翻越道道铁丝网,逃出虎口,随身携带之书籍行李丢失殆尽,惟有此帖绑在胸前,未有遗失。解放前夕,君贻随父乘船由台返乡,途经舟山时遇海盗土匪,行李衣物被抢劫一空,惟有此帖安然无恙。“文革”中,君贻家遭红卫兵三次查抄,古物书画均被当作“四旧”焚毁,此帖因藏在炉灰中才幸免于难。

孟頫书写之《家传》,由元至今,七百余年,辗转周折,历经磨难,至今仍有完好无损的拓本传世,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刊行问世,惠及大众。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书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赵子昂行书作品

赵子昂《蜀山图歌》

第二类是:雅不赏而俗赏

这一类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江湖体”,这类书法典型的特征就是狂、怪和夸张,而对于没有书法审美能力的普通人而言,往往更加青睐于这类作品。

第三类: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的字并不一定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是受众范围最广的一种书体,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与赵子昂。

赵子昂《蜀山图歌》

在今天的保定市中心,有一座古代讲学的书院,此书院的亭廊当中,有一件元代赵子昂的60岁的书法,此作乃是清代刻制而成,刻工极佳,令人百看不厌!

此作后面有题跋讲述了此作的流变过程,原迹藏于清代的旗人那彦成家,刻完之后,原迹丢失,并且后面还有许多名家的题跋。

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蜀山图歌》,此作乃是赵子昂60岁的书法,在经历了高宗书法的洗礼和对于“二王”书风深厚的浸淫之后,在晚年深入李北海,精研体势,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赵子昂《蜀山图歌》

这件《蜀山图歌》在字形上修长而多姿,在线条的力量感上又有着李北海的风貌,体势圆润而不失清朗,有着苍劲之姿而不乏妩媚之态,是融合阴阳之变的绝佳之作。

赵子昂对于“二王”书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于《集王圣教序》与《兰亭序》的深入理解上,形成一种骨力苍然的美感。

所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赵子昂的书法极具风姿,也颇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而对于真正的书法家来讲,其书法完美继承了“二王”一脉,成为了800年来传统书风的绝佳继承人,也是学习书法深入晋人门户的最好敲门砖!

赵子昂《蜀山图歌》

康熙有个弟弟叫做奕禧,曾经得到过这件作品,并且在此作上题跋道:

赵承旨书从晋魏来,泛滥于北朝碑版,备古今不传之法,出王谢笔外意,盖数千年以下一关键也。

若专事蕴藉,无篆隶精神,终与古人才合,此卷为实斋中丞兄旧藏,余曾于京郭见之。今携入黔阳,余回避石阡,将行,题其未简。承旨晚年最老辣得意笔,当共解者赏之。

赵子昂《蜀山图歌》

赵子昂曾经做到了元朝的“翰林院承旨”,所以称之为赵承旨。跋文中说他的书法理论从晋魏而来,乃是王谢笔意,并且能够精擅诸体,打通得“五体”,才能真正地在书法上与古人相会。这幅字乃是赵子昂晚年最为老辣的作品,是其一生当中的极品行书!

篆书作品

楷书作品

赵子昂的楷书与欧阳询的楷书“欧体”并列“四大楷书”,而赵子昂也贵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这样的书法地位,其行书是远远不能及的。

有人说赵子昂的行书没啥地位和排名,但是这并不能妨碍人们对于赵子昂行书的喜爱和推崇,虽然如今赵子昂的楷书没有其行书那么多人喜爱,但是其楷书当真不可小觑,大家不妨来看看他的巅峰之作《帝师胆巴贴》。

《帝师胆巴碑》之所以写得好,至少有三个因素,第一,这幅作品是赵子昂63岁所写,此时是赵子昂书法的巅峰时期,穷尽几十年的书法修为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有着很高的水准;第二,这幅作品为奉皇帝之命去书写,多少会写得更认真,同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书写水平;第三,此作为楷书或者行楷书,为赵子昂擅长的字体,赵子昂写“赵体”楷书,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胆巴”是一个人,这个人贵为帝师,也就是皇帝的老师,是当时的国师,他地位崇高,对于佛法深有研究,并且得到皇帝尊重和喜爱。

赵子昂贵为当朝第一书法家,也是深得皇帝的喜爱,同时能得到皇帝的要求书写《帝师胆巴碑》,也是无上的荣光,此作一出,就已经是让人爱不释手,书法高深莫测,堪称赵子昂最佳楷书之一,学习必有收获!

赵子昂楷书作品

赵孟楷书《三门记》赵孟楷书《三门记》赵孟楷书《三门记》赵子昂楷书《三门记》赵子昂楷书《三门记》

谈到楷书,稍有一些书法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楷书四大家”,他们四个人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

欧阳询是隋末唐初人,他的楷书主要受到了北朝刻石的影响,吸取了《苏孝慈墓志》的部分体势,在变化方法上以“二王”而宗,所以兼有北碑朴拙之态,也有南朝风流之姿。颜真卿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亚圣”,他的书法吸取了前人篆籀笔意,在不断地变化的字势当中将线条的厚重感写到了极致。

后世写欧之人,在大字上往往捉襟见肘,但是写颜体的人不仅大字精妙,小字亦极具风姿。柳公权在书法上的成就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吸取了欧、颜风貌,将楷书线条的骨力发挥到了极致,苏东坡曾言,柳公权死后,笔法便已经衰绝了。

直到元朝赵子昂的出现,他扛起了元代“复古”的大旗,在书法的取法上以右军为根,在行、草书上,赵子昂最初学高宗皇帝,而后听了鲜于枢的建议从右军入手,书风为之一变。

在楷书上,赵子昂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以唐楷为根基,兼学李北海,同时融合北碑的风貌,且不失温润与变化。所以很多人谈到初学书法当以赵子昂的楷书入门,方能解决板滞之弊。

学习楷书若是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入手,学习起来是极难的,也很容易打击学习者的信心,因为欧、颜、柳存世楷书作品大多为碑刻作品,没有“透过刀痕见笔痕”的功夫则很难领会其笔法真谛。且容易有板滞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很多从唐楷入门的人难以继续学习书法的原因。

晋人学习学书法以草书和八分书为基础,而到了唐代以后才逐步确立了楷书为主导的学书范式。

而赵子昂的楷书点画注重笔势往来,是真正地做到了以行书的笔意来写楷书,整个贯通一气,在此基础上再去学行书与草书,才能够“无缝衔接”。

赵子昂平生传世的楷书作品很多,在楷书上有《胆巴碑》、《妙巖寺》、《仇锷墓志》等,但应以《三门记》为最《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四体千字文》等,在众多的楷书作品当中尤其以《三门记》最值得学习,同时也是公认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幅字!

《三门记》乃是赵子昂的好友牟巘撰文,成书的时候,赵子昂已经49岁了,乃是他楷书风格最为成熟时候的作品。这件作品全文约500字,真迹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流落日本。

日本人对于赵子昂的书法极为崇拜,此作距今800多年,轰动了整个日本!日本人对于赵子昂、王铎、张瑞图、金农等人的书法极为推崇,此作也是其奉为“神品”之作。

这件《三门记》融合唐楷与北碑的技巧,同时不失婉转流美之势,整体用笔厚重而沉稳,没有赵子昂行书中的那种妩媚之气,是后世学习草书的绝佳入门之选。

赵体行书

对于赵体的研究是极其的深入,常常可以以假乱真。平时金琮在临摹的时候,都是整篇临摹包括落款,而落款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他是用自己的名款。因为金琮临摹赵子昂的书法作品,字迹真的是太像了,很多有想法的人,为了提高他临摹的书法的价值,就把金琮的名款挖去,换上赵子昂的名款,这样大家就会以为这是赵子昂的真迹。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谓的赵子昂书法真迹有可能不是赵子昂的手笔,而极有可能是金琮的手笔。不得不佩服金琮的临摹功底呀。

赵子昂草书作品

赵子昂是享誉古今的一位书法名家,素有“子昂之后无大家”的说法,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早已不限于元宋时期,而是可以直入晋唐,位居中国书法历史前列的天才书法家,伟大的书法家。

关于赵子昂的书法作品,我们最为常见的是他的行书和楷书,而其行书为人们最喜欢的行书之一,成为众人学习行书的模板。在草书作品方面,那确实是不常见的。我们今日就来领略一番赵子昂的草书书法。

本文之中所给大家带来的正是赵子昂的草书佳作,此作虽短,但是从书法书风之上可以看出赵子昂草书之笔法,书法之风格,皆有“二王”遗风,得“二王”书法之妙趣。

其草书虽不常见,但是所见其草书作品之高,造诣之高,也并非一般书法名家所能比较的。我们也理应以更为谦卑的心去对待赵子昂的草书,多学习。

赵子昂《赤壁赋》

世人都称赞赵子昂的字圆活遒劲,却不知其字是内秀外刚,尤其是他中年后的字,炉火纯青、老辣厚重,绝无半点“媚态”之姿。今天呢,为大家分享赵子昂盛年时的一幅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是赵子昂于公元1301年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时年他47,正是手法和技巧最纯熟、最巅峰的时候。该卷采用行书的行书书写,用笔娴熟、精湛,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线条温润凝练、流丽劲健,外修内刚,尽得魏晋意趣。

其实,赵子昂能将《前后赤壁赋》写得如此独到,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帖”,不仅仅是因其秀丽,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情感。

众所周知,此赋《前后赤壁赋》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创作该篇骈文时正值苏轼一生最灰暗、窘迫的时期。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了诽谤朝廷之罪而入狱,几经坎坷后,朝廷将其贬至黄州。

当时朝廷对他的要求是“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去安置所”,这无疑等同于“半囚禁”,此情此景,苏轼怎能不愤懑、,愤懑过后是淡然,淡然过后是自我解脱。

赵子昂读此《前后赤壁赋》后,不禁感慨十足,联想到自身的遭遇,更是百感交集,起笔写下《前后赤壁赋》,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到其中,笔势发挥到极致,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都被赋予了灵魂。

曾有人单字放大了此字帖,发现无论是结字构造还是笔法的掌握,都令人拍案叫绝。

纵观赵子昂的《前后赤壁赋》,会发现其字多横向取势,体格宽绰而字势舒朗安逸,这种横势拓展手法极其精妙,横竖撇捺都收放自如,写好字体本身的同时,还调节了整体结构。

赵子昂行书作品《赤壁赋》

赵子昂最巅峰的作品,通篇无一处败笔,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帖”之一。

此人正是素有“元朝冠冕”之称的赵子昂,赵子昂的书法以遒劲、秀媚著称,他是赵匡胤的第11世孙,属于宋朝王室后裔,标准的贵族,因此他书法中透漏的贵族气息,令无数后世望尘莫及。

赵子昂虽是皇室后裔,可惜生不逢时,他在少年时期,宋氏王朝江河日落,后元朝建立,赵子昂便选择归隐,寄情于山水,做一个人闲云野鹤专注于书画也好。

当赵子昂原本以为后半生将如此时,元朝皇帝忽必烈登门拜访,请求赵子昂出山,赵子昂原本是拒绝的,但是忽必烈再三拜访,赵子昂只能入朝任职。

正是这一举动,让赵子昂为天下人所不齿,后人“因人废书”,因他的为人而批判他的书法,说他毫无骨气,字中一股“媚态”、“贱态”,说他的书法柔软无故,是妖书!

尤其是赵子昂巅峰时期的作品——《前后赤壁赋》,被誉为“中华十大名帖”之一,但是在当时却被批:贱态十足、无骨气。

其实,赵子昂的行为充满无奈,况且其为官期间在政绩上颇有建树,他懂经济懂治理,任职期间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在文学上,元朝也正是因赵子昂的存在,使得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上,开宗立派,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而赵子昂创作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时,时年48岁,无论是用笔技巧还是书法技艺都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实乃佳作。

《前后赤壁赋》原本是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时所作,一言一句都在宣泄自己的情怀,赵子昂读后感同身后,一股悲怆委屈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挥笔泼墨,写下此卷书法作品。

赵子昂《前后赤壁赋》

赵子昂笔下的《前后赤壁赋》,共有5处亮点:

第一,既是起笔承接上笔的一拓直下,或者露锋入纸很少藏锋,收笔善留;

第二,行笔、运笔弹性十足;

第三,字字重心下压,字形较短;

第四,中宫紧缩,疏密有致,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行中带草,掺杂着符号化的字。

此卷书法流传了700多年,滋润了无数的书法家,被历代书法家认为是最佳行书临摹法帖。

赵子昂的行书作品

赵子昂的书法行书书法作品《趵突泉诗》。

赵子昂草书作品《憎苍蝇赋》

1319年,赵子昂书写欧阳询的《憎苍蝇赋》,功力深厚,入木三分。1319年的时候,赵子昂已经66岁了,写下这幅作品三年之后,赵子昂去世,这也是赵子昂不可多得的晚年精品书法作品之一。

但是,有一点让人敬佩,这幅书法作品不太像赵子昂的晚年之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下边的作品,每一笔一划都非常的有力道,入木三分、棱角分明,堪称完美。而不像如今很多书法家到了晚年之后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扭扭曲曲,跟没吃饭似的,关键是还一帮人在旁边觉得写得好,觉得写得好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作为书法家,书法水平即使不说是非常好,但是总不会是很差吧。让人气愤的是,旁边的人过于夸张赞扬,手舞足蹈的,简直就是让人觉得有辱斯文。

《憎苍蝇赋》原文是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欧阳修所写憎苍蝇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意思,更多是内在的含义,他是以苍蝇来比喻成官府当中小人,这些小人祸国殃民,好事不做,坏事做绝,但是为什么说把他们比作苍蝇而不是老虎呢?这是因为,这里说的是一些小官,虽然激不起很大风浪,但是整天叽叽歪歪的不说好话,不做好事,非常的惹人讨厌。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憎苍蝇赋》,而知道的书友很多是因为赵子昂的书法作品而知道的,远方诗书阁主人就是这当中的一个,赵子昂依靠自己的书法影响力,将这篇文章带火了,也是着实厉害。

下边请大家继续欣赏这样好的书法作品,建议保存下来,作为自己日后临摹的对象,相信我,必然大有裨益。

赵子昂的行书作品

那么这样一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价值有多高?

关于赵子昂的书法价值真迹有多高,当然不是一幅作品就能说明白的,远方诗书阁主人想告诉大家的是,赵子昂的书法价值的确很高。这不但表现在其书法水平上面,还表现在赵子昂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方面。

赵子昂书法作品最高的一次拍卖成交价在2019年,其《致郭右之二帖》以2.67亿元的价格成交,这也是2019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最高价拍品,而排在第二的就是赵子昂写的《心经》,在2017年成交金额高达1.909亿元。

这幅心经在拍卖的时候,起拍价就足以让众多的收藏家望而却步,高达1.2亿元,并且以1000万元的竞价上涨,让在场的人震撼不已!

这幅心经作品可与众多书法家所写的方式大有不同,在大众的眼里,抄写心经都是用楷书、小楷抄写的,而赵子昂不但不用小楷抄写,并且还送了人。

赵子昂这幅心经,全名为《赵松雪书心经》,是为一个和尚抄写的,这位和尚就是他和他妻子管道升的书法师傅,名为中峰和尚。

赵子昂的书法作品至今无人能超越

“书法”起源于中国,也以中国书法为权威,其它各国的书法,莫不是学习中国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书法大家,和书法佳作,但是在这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能称得上后人追赶不上的,的确没有多少。今天聊到的正是一幅后人上千年都没能超越的作品,它就是赵子昂赵公的《止斋记》。

赵子昂生于1254年,于1322年逝世,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等。赵子昂博学多才,一生所涉及的领域极广,而且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简直就是天纵英才。

赵子昂的《止斋记》创作于1308年,这时赵公已经是55岁了,这个时候也正是赵公书法巅峰时刻,所创作的《止斋记》正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之一。

《止斋记》笔画俊秀,飘逸随性,但是又不缺笔法,整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展示了赵公子高超的书法功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赵公的《止斋记》,同时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自己对《止斋记》的看法,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宋元之后无人能超越的书法家赵子昂

书法在世界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浩浩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同时这些书法大家也为我们的华夏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书法作品,但是我们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而文化,哪怕仅仅是书法文化是浩瀚无穷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一些有用的东西,不是他们不重要,而是我们没有发现。

今天就来谈谈元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独创“赵体”的著名书法家,赵子昂书法家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显然没有他的《洛神赋》、《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等那么出名,所以很多的书法家不知道也实属正常。

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这幅优秀书法作品的神奇面纱。这幅书法作品叫《雪岩和尚拄杖歌》,您看过吗?

此书纵长23.5cm,横量尺寸为53.6cm。边幅不大,却是一字千金!

《雪岩和尚拄杖歌》是宋僧祖钦所撰写的,非常具有禅宗棒喝式机锋。这幅作品是赵子昂中晚年为天目山大觉正等禅寺住持高峰妙公之弟子所书,属于赵子昂中晚年书,沉稳、洒脱、姿媚之外,益见其间纯正的晋唐法书气格。赵子昂中晚年的书法趋于成熟,书法技法几乎已达到巅峰状态,所以这幅书法非常的具有“赵体”的独特状态,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佳作。

《雪岩和尚拄杖歌》行笔流畅自然,法度严谨,非常具有“二王”的书风,同时也有更大的发展,相对于二王书法,赵子昂的书法更加的适合初学者练习,同时也是入门者和强化者不可或缺的书法。有的网友常常碍于不知学谁的,不知从何学起,那么您就要好好看看这样的优秀书法作品了远方诗书阁主人真心推荐这幅作品给大家临习。

赵子昂行书作品《出师表》

赵子昂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书法家的精品之一

书法史上,智永和尚三十年写字不下楼;张芝练字池水尽墨;清朝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仇盘,系夜分黑尽,寒暑不辍……这些书法宗师们,全都是达到“人书俱老”之境的高手。

再如元朝时期的顶流书法家赵子昂,亦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

赵子昂是赵宋皇族后裔,后来去了元朝做官,做到了一品大员的同时,也成为了很多文人士子口中的“贰臣”。

他这一生都在研习书法,他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初学高宗赵构,后学王羲之,直接晋人,他扛起元朝书坛复古大旗,开辟一代新风,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元朝书法第一人”!

《元史》评价他:“子昂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在他60岁后,晚年时候,曾经写过一幅作品,名为《前出师表》。

此作的原文作者,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在北伐曹魏之前写下此文,对后主刘禅加以劝谏、阐述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半道崩溃”。

而赵子昂所写的《前出师表》乃是行书写就,字里行间有“二王”书风神髓,在用笔精致、结体严谨的基础上,注重了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有力,恣意放纵,从而将苍劲老到与姿致洒脱融为一体,达到了“入神坐照”的境界,端的是一幅千古佳作。

这幅行书作品,虽然不是赵子昂最为经典的书法,然而信笔写来,点画顾盼呼应,使转轻灵随度,结构疏密得宜,赵氏风格满满,正是赵氏神气内敛、人书俱老的代表作。

赵子昂书画作品

赵子昂,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名留青史的书法大家,位列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一手赵体书法,至今还有无数人在传颂学习。

只不过,除了书法之外,赵子昂在绘画、诗文、金石、音律、经济、军事等方面,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在那个时代,他有着“一代通才”的美誉。

就比如赵子昂的绘画水平,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他的绘画水平,尤在书法之上。

而咱们今天就来介绍一幅赵子昂既有书法又有画作,还有许多名家题跋的作品《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子昂平生画作的经典作品,是为好友周密所画,画中景象,乃山东济南的秋景,乃一片安静祥和,又秀美无双的山间田园风光。

赵子昂好友周密,祖籍山东,后随曾祖父来到浙江吴兴后,就未曾再回过济南,古时交通情况不如现在便利,所以周密便让赵子昂口述故乡风光。

赵子昂感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觉得把济南风光画出来赠与友人,比口头讲述更加直观形象,便挥毫泼墨,作下这幅画,并在上面留下了题款。

这幅《鹊华秋色图》可以说是赵子昂的精心之作,画中那田园风光,加上鹊山和华不注山两座大山的钟灵毓秀,成为了中国画史上的一件瑰宝。

这句跋文的意思是说,王羲之和王维,堪称是书法和绘画领域的顶级大师,可赵子昂一人却能够兼二人之特长,且能做到不输两位前辈,是非常了不起的。

到现如今,700多年过去了,赵子昂在艺术界的地位,依旧无人可以撼动。

赵子昂行书作品《归来去辞》

中国书法史,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几位书法名家出现,像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宋朝的“宋四家”,元朝的赵子昂。

说起赵子昂,此人算是一位奇才,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就拿书法来说,赵子昂篆、隶、楷、行、草五体皆通,每一种书体都写到炉火纯青。

据说,在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见到赵子昂的时候,就被赵子昂丰神如玉的气质所倾倒,竟是开口直呼其为“神仙中人”!

赵子昂的书法,先学自己老祖宗赵构的思陵体,后来得到《淳化阁帖》后,如获至宝,转而师法古人,学习“二王”风格。

其实仔细看看,赵子昂很多书法作品里面,都有“二王”的神韵在其中,但更多的是他博采众长,然后融为一体,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就拿他65岁写的这卷行书《归去来辞》说,这卷书法作品写得炉火纯青,赵氏书法风格已经趋于完美,堪称一代神作。

《归去来辞》的原文作者是陶渊明,这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文中通过描写一些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恬适、潇洒不羁的意境,寄托了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而当年65岁的赵子昂,在抄录这篇文章的时候,身体状况已经是大不如从前,但他对书法的探索,却从来都没有终止过。

从这卷书法来看,他将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行书向挺拔刚健的方向转变,尤其在挺拔中仍见婀娜风姿,真可以说是将各家之长熔于一炉,将个人风格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但是,即便赵子昂写下了如此瑰丽雄奇的神作,但仍有人将其骂作“奴书”!

这主要是因为赵子昂出身赵宋皇族,但是最后却接受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应召,入了元朝做官,这就让当时很多人所不齿。

因此,赵子昂被后世人认作“失节”,将其骂成了“贰臣”,连带着他的书法,都成为了“奴书”。

可实际上,赵子昂并不应该背这个锅,他不是导致南宋灭亡的人,如果抛开皇族身份,他只是一个文人罢了。

而且,他在元朝为官多年,亦是多次请辞,可见他也并非是贪图荣华富贵,只是身不由己罢了,当时他所处的位置是进退两难,众人只看到他明面上的风光,却无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