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前几年楼市大热,网红盘层出不穷,逢推必爆,广州商品房待售面积直线下降。
如今,由于房地产行情低迷,加之疫情反复影响,楼市又一次来到高库存时代。
不只是二手房,新房存量也在日益攀升。
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一手库存达10.8万套,二手库存达11.4万套,突破20万大关。
毫无疑问,当下广州楼市库存,已经来到一个新的阶段性高点。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广州新房库存合计1211.12万㎡,全市去化周期需15.4个月。(口径:普通住宅+别墅)
6月广州一手住宅库存总量为1037.4万㎡,共计88060套,创下近5年新高。
此外,今年以来广州存量已连涨7月,同比上升14.8%后,仍处于上涨态势。
具体到区域,南沙去化周期高达22.9月,位居全区首位,其次是花都,去化周期21.9月。
比较意外的反而是增城,28014套的库存,占据广州最高房货量,去化周期却只有17.7月,远低于南沙、花都。
相较之下,黄埔、越秀是这一轮楼市中库存周期最短的,仅8.3个月。
海珠、天河则是因为近期有不少新盘入市,导致短期内去化周期有所上升,不过即便如此,也保持在15个月以下。
可能有人会好奇,什么才算高库存?高库存对楼市又有哪些影响?
以新房为例,根据行业公认的库存警戒线,只要库存量超过18个月,就被认为存销比过大。
而库存这个指标,也一直被视为楼市“晴雨表”。
简单来说,库存量缩水,意味着购房者选择减少,价格涨幅明显;库存量攀升,则是买方市场,同时存在积压和滞销的风险。
对于楼市而言,新一轮的去库存战役,即将或者说已经打响了。
库存积压,自然要想尽办法去库存,尤其是外围区部分高去化不佳板块。
例如南沙北板块,库存量仅1389套,去化周期却长达78个月;又或者是新塘镇板块,6918套库存,去化压力同样不低。
对这些板块新盘而言,片区楼市交投氛围不佳,难免也会影响项目销售业绩。
而项目想要提高成交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降价促销。
但今时不同于往日,普通的降价优惠利好,已经很难打动购房者。
回顾过去,2015年楼市去库存期间,有棚改货币化加持,释放购买力惊人。
而购买力带来的热潮,让开发商进一步拿地盖房,正是这种良性循环,才让楼市库存总量有所减少。
时间回到2022年,回到广州,想要提高去库存效率,提振购房者信心是关键。
一方面,在疫情冲击之下,购房者消费欲望与资金实力双双下降,从主动观望到被迫观望。
另一方面,长期宣传下“房住不炒”已然成为买家置业主基调,当买房不再追高杀跌,自然也会变得更为理性。
显然,想要让购房者入市,需要多重利好刺激,才能最终在成交量上看到成效。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不仅是因为疫情压缩了人们收入预期,近年来,房地产支柱作用也明显减弱。
去年,房地产投资年平均增长为-5%,比起往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下滑了15个百分点。
想要重启去库存,市场经济预期仍是目前最大的阻力。
整体来看,虽然广州楼市观望情绪较为浓厚,但房价长期看依然是乐观的,自住选择没有问题。至于刚结束不久的7月,为何成绩会如此“惨淡”,背后的原因并不难解释。
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数据显示,广州7月新房一共网签6320套,环比6月下跌20%,比去年同期成交下跌17%。
成交大幅下滑,主要是7月本就是传统楼市淡季。
此外,前段时间东莞、佛山等城市限购松绑,也会对广州的客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分流。
值得一提的是,淡季之后便是楼市旺季“金九银十”,有望促进市场进一步升温。
事实上,广州已经在为之后楼市旺季提前做铺垫。
其一,今年下半年新房供应十分充足,众多新盘入市,极大丰富市场房源。
根据中原数据,7月广州住宅新批供应8125套(88.15万㎡),同比去年供应量还要增加5成。
光是8月预计27个新盘有动作,全新盘数量高达17个,是今年为数不多的供货集中期。
其二,广州改善型项目热度居高不下,意味着一部分实力买家正在入手高价值项目。
具体到项目,天河的保利天汇、番禺的珠江铂世湾等,开盘均有着不错的销售业绩,成交金额更是以亿元为单位。
众所周知,市场情绪具有逐级传导性,并逐渐向外部扩散。中产买家入市,可以在一定程度加速市场回暖。
其三,政策利好暖风频吹,对购房者而言,市场趋向健康,也拥有更宽松的购房环境。
一来从3月开始,央行三度降准、LPR两度下调,房贷利率下降......在政策层面上让利。
二则在楼市去化压力下,开发商回款需求更迫切,优惠力度大概率会只增不减。
总体而言,目前广州去化周期较高并不假,但判断楼市走势向来是以长期为单位。
现在就断言广州不值得买入,房价滞涨等观点,未免有些为时过早。
我们不妨再多给市场一点时间,看看它能否回到预期的轨道上。
©THEEND